纪录片《宋之韵》解说词文本08 第八集 苏门学士

来源:哔哩哔哩 2021-11-05 12:02

梅破春近,天涯无信;去国十载,少年老尽。苏门学士黄庭坚风格多样,开创了江西诗派,以其高超绝俗的气派写诗填词,把一身兀傲之气尽情铺洒在书法遗墨与诗词杰作中。


(资料图片)

第八集 苏门学士

/江西修水 黄庭坚纪念馆/

黄庭坚是苏轼的追随者,为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。诗与苏轼齐名,号称“苏黄”,为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,对宋诗有深远的影响。

/黄庭坚书法碑刻/

书法为“苏黄米蔡”四大家之一,笔势强劲,一波三折,不少人认为成就在苏轼之上。

他的词风格多样,但主要还是接近苏轼。像这首《水调歌头》,句式就很像苏轼的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(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)。

/黄庭坚(约公元1045年-公元1105年)/

瑶草一何碧,春入武陵溪,溪上桃花无数,花上有黄鹂。我欲穿花寻路,直入白云深处,浩气展虹霓。只恐花深里,红露湿人衣。

(《水调歌头·游览》上片)

春天,词人走进一处山谷,只见桃花鲜艳,黄鹂鸣叫,像走进了桃花源一样。心里一高兴,他于是想一直走到山溪深处,高歌一曲,吐出心中的豪迈气概。可转念一想,又怕花丛里的露水沾湿衣服,弄得不愉快。

/黄庭坚书法碑刻/

这首词创作时间不详,但从这种谨小慎微的心情看,大概是贬官时的作品吧。下片:

/江西修水 黄庭坚纪念馆/

坐玉石,倚玉枕,拂金徽。谪仙何处,无人伴我白螺杯。我为灵芝仙草,不为朱唇丹脸,长啸亦何为。醉舞下山去,明月逐人归。

(《水调歌头·游览》下片)

像李白那样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(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)的人物哪里有呢?没有。于是,因为没有能叫人开怀痛饮的酒伴儿,酒也喝得没味道,只好冷清清坐着,在明月的照耀下,“醉舞下山去”。乘兴而来的一次春游,就这样在孤寂中结束了。

/黄庭坚书法碑刻/

这首词潇洒飘逸,展示出黄庭坚高超绝俗的气派和决不同流合污的人格魅力。“谪仙何处,无人伴我白螺杯。我为灵芝仙草,不为朱唇丹脸,长啸亦何为”,这几句词,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的诗“朱弦已为佳人绝,青眼聊因美酒横”(《登快阁》)。

词和诗都显示出他对现实有意见,有话要说,但只点到为止,不正面说出来,而用展示的兀傲来暗示,让读者自己去想象。

痴儿了却公家事,快阁东西倚晚晴。

落木千山天远大,澄江一道月分明。

朱弦已为佳人绝,青眼聊因美酒横。

万里归船弄长笛,此心吾与白鸥盟。

(《登快阁》)

/江西南昌 滕王阁/

办完公事,就登上快阁去游玩,只见“落木千山天远大,澄江一道月分明”,一派秋高气爽的开阔。没有知音,琴只好不弹;看着美酒,眼为之一亮。于是想离开官场,乘船回老家,与白鸥在一起嬉戏。从诗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抒情主人公的不同流俗,孤高自赏。

/四川宜宾 黄庭坚纪念馆/

苏轼由于说话不留余地,从三十岁起,基本上就一直在贬谪中过日子。黄庭坚虽然为人谨慎得多,但既然接近苏轼,也就免不了要卷入党派斗争,免不了要受到牵连。

他贬过两次官,第一次是在十一世纪末,贬到今天四川宜宾市,下面这首词就是在这里写的。

黄菊枝头生晓寒,人生莫放酒杯干。风前横笛斜吹雨,醉里簪花倒著冠。

身健在,且加餐。舞裙歌板尽清欢。黄花白发相牵挽,付与时人冷眼看。

(《鹧鸪天·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》)

这首词笔锋老辣,意气倔拗,与他的诗很接近。这时,他被贬出京城已经五年,但看来棱角并没有磨掉。

/四川宜宾 黄庭坚塑像/

贬官就说明有罪,因此就应当悄悄地待着,至少也装出一副认罪的样子。然而他却公然喊着“人生莫放酒杯干”,而且“风前横笛斜吹雨”,意态是那么潇洒;“醉里簪花倒著冠”,心气是那么狂傲。

结尾处干脆毫不掩饰地喊出了“付与时人冷眼看”,人们想翻着白眼来看笑话就看好了,言下之意是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。

第二次贬官更远,贬到了今广西宜山。他在这里待了三年,最后就死在这里。这首词就是去世那一年在宜山写的。

天涯也有江南信,梅破知春近。夜阑风细得香迟,不道晓来开遍、向南枝。

玉台弄粉花应妒,飘到眉心住。平生个里愿杯深,去国十年老尽、少年心。

(《虞美人·宜州见梅作》)

/江西修水 黄庭坚墓/

这时他虚岁六十一,又贬在荒远的广西,偏生还有赏梅的雅兴。从第一次贬到四川离开京城,到这时已经十年。“去国十年老尽、少年心”,话里饱含着多少悲怆与愤懑。

说书法家都长寿,大书法家黄庭坚却没有沾着什么好处。没有留下更多的书法作品,没有留下更多的诗词,没有留下更多挺拔的身影,他早早地凋落了,人世间总是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。

黄庭坚最脍炙人口的是这首《清平乐》:

春归何处?寂寞无行路。

若有人知春去处,唤取归来同住。

春无踪迹谁知?除非问取黄鹂。

百啭无人能解,因风飞过蔷薇。

(《清平乐·春归何处》)

这首词故意提出几个傻问题来表示惜春之情,展示出盎然的童趣,特别有韵味。

/江西修水 黄庭坚石刻像/

春天忽然间就没了,到哪里去了呢?弄得人冷冷清清,不知该上哪儿去玩儿好。要是有人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,把它叫回来,那该多好。

/黄庭坚书法石刻/

可惜没地方打听,除非去问随春天一起到来的黄鹂。黄鹂不是欢快地唱了一整个春天的歌吗?它应当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。

蔷薇开在初夏,黄鹂既然去找蔷薇,就说明春天实在是追不回来了。这首词设想入奇,意境空灵,令人百读不厌。

/晁补之(约公元1053年-公元1110年)/

苏门四学士中的另一个学士晁补之,也写过一首追惜春天的词,也不妨一读:

东城南陌路岐斜,芳草遍藏遮。黄鹂自是来晚,莫恨海棠花。

惊雪絮,满天涯,送春赊。问春莫是,忆著东君,自去还家。

(《诉衷情·同前送春》)

从黄庭坚那首词里飞出来的那只黄鹂,又飞到这里来了。可是海棠花已经凋谢,这只能怨你来迟了,有什么法子?

如今柳絮满天飞,正送春走呢。春天怎么突然间就没了?春天是春神东君送来的,会不会是想起了春神,不顾一切,又跑回去找他去了呢?

同时代而略早的王观,也有一首意境相近的词:

水是眼波横,山是眉峰聚。欲问行人去那边,眉眼盈盈处。

才始送春归,又送君归去。若到江南赶上春,千万和春住。

(《卜算子·送鲍浩然之浙东》)

王观送一个朋友到南方去,送别地大概是京城开封吧。春天是从南往北过来的,回去自然就是由北往南,那个朋友正好也往南走,词人于是就从这个角度切入。

诗词里向来说女子的眉毛像远山,称为眉山或眉峰;而称女子的眼波为秋波或秋水。这里反过来,用眉比山,用眼波实际是暗指眼泪来比水,那个朋友要去“眉眼盈盈处”,也就是要去山重水复的南方去。

前片是铺垫,后片才切入正题。刚送春天往南,又送这个朋友往南,因此希望朋友能赶上归去的春天,和春天在一起,也就是说祝愿朋友永远处在新春的温暖中,永远都感到舒适。

送别的话一句都没有说,但比说一千句一万句更有意义,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。

水是眼波横,山是眉峰聚。欲问行人去那边,眉眼盈盈处。

才始送春归,又送君归去。若到江南赶上春,千万和春住。

/李之仪(约公元1048年-公元1117年)/

还有个李之仪,也该在这里提一笔。他与苏轼有交往,也曾受到过连累。他有一首《卜算子》写得极有情味:

我住长江头,君住长江尾。日日思君不见君,共饮长江水。

此水几时休,此恨何时已。只愿君心似我心,定不负、相思意。

(《卜算子·我住长江头》)

从词意看,显然是长江沿岸某处一对恋人因故分散了,男子去了下游某处,因此有地域上的这层关系,词人就非常巧妙地借长江起兴。

我住长江头,君住长江尾”,用长江把这份相思之情连缀起来,可是“共饮长江水”,却偏偏“日日思君不见君”。

下片推进一层,点出这一腔相思之情像长江水一样,永远滚滚滔滔,不会有枯竭的时候。

我住长江头,君住长江尾。日日思君不见君,共饮长江水。

此水几时休,此恨何时已。只愿君心似我心,定不负、相思意。

关键词: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日日思君 把酒问青天 江西南昌 乘兴而来 摧眉折腰 不同流俗 百读不厌 感到舒适 同流合污 谨小慎微 一波三折 言下之意 有话要说 也就是说

上一篇:
下一篇:
为你精选